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集团新闻 >> 博泰资讯

4名青年凭啥实现了人生逆袭?

点击数:2382022-07-18 10:23:09 来源: 深圳博泰教育集团


人生道路千万条,几乎每一个年轻人都希望通过不懈奋斗,拥有闪闪发光的人生。

今年的7·15特别策划,小祖邀请了4名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他们有的从“差生”变成广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有的在建筑工地上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有的从山里娃逆袭成大国工匠,有的没有考上大学却入职顶尖科研实验室。他们凭借什么实现了人生逆袭?

“差生”变“严师”:一名技校生的华丽转身

从一名普通的农村青年到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再到山东工业技师学院最年轻的高级讲师,袁强成为很多同龄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因为中考失利,袁强来到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在学习工业机器人专业时初识了世赛。2017年,袁强代表中国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在比赛中势如破竹,拿下中国在世赛工业控制项目的首金。

获得世界冠军后,袁强收到了许多企业抛来的橄榄枝,但他最终选择留在母校从事技工教育工作。“母校为我的成长提供了舞台,恩师的辛勤付出改变了我的人生。”袁强说,他希望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希望学生能打破我的比赛记录!”

袁强的课堂颇受同学欢迎,每次带队外出比赛,常常收到同学们发的消息,希望他快点回来给大家上课。同时,袁强还积极参与世赛成果转化工作,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在2020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袁强带领的选手王明辉拿下了工业控制项目金牌。

袁强还通过世赛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快速解决产品问题。2020年疫情期间,袁强积极参与某公司超声波口罩机研发项目,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口罩机切断装置不稳定等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超声波口罩机并投入市场,有效提高生产效能,得到业内认可。

“我们赶上了一个崇尚技术技能、尊重人才的新时代,技能人才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袁强希望更多青年坚定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技能报国的实际行动。

砌筑砌出大名堂:

工地里走出的全国人大代表

2018年,22岁的邹彬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湖南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一位。从建筑工地走到人民大会堂,他靠手上技艺改变了人生。

时光倒回2011年。16岁的邹彬中考失利,来到中建五局在长沙的建筑工地打工。搬砖、切砖、铺浆、砌墙……他在工地上一点点打磨技术,为了砌好一面墙,他常常推倒重来。苦练一年后,只要是邹彬出品的墙面,砖面都清清爽爽,见不到多余的水泥或污点。一面12平方米的墙,别人一天砌好,他只要半天。平整度误差标准是8毫米以内,他却可以控制在2毫米左右。

在工地上练就手艺,在竞赛中飞速成长。2014年,邹彬在中建五局“超英杯”技能比武中一举夺魁,又一路过关斩将,在世赛全国选拔赛中脱颖而出。在国家集训队,邹彬不断精进实操技术,补足理论短板,最终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实现中国在砌筑项目奖牌零的突破。竞赛归来,邹彬被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破格录用为项目质量管理员,在许多重大基建项目中磨砺,目前已成长为项目质量总监。

学技能也能成才,小砌匠也能迎来大舞台。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听完邹彬的汇报后,总书记说:“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总书记的话,一直鼓舞着邹彬奋勇拼搏:“时代赋予了我们敢于追梦的机遇,我们要不断锤炼过硬本领。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工匠精神,终将实现自我价值,拥有闪闪发光的未来。”

竞赛擦亮人生:山里娃逆袭成新生代“航空鲁班”

已经工作7年,林春泷的微信头像仍然是世界技能大赛夺冠瞬间的抓拍,照片里他和队友正激动地挥舞国旗欢呼。这场技能大赛,是他的人生转折点。

林春泷出生于广东揭西县一个小山村,曾经是个染着黄头发、戴着铆钉耳环、混迹网吧的村头“小混混”。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他无奈踏上打工路,却处处碰壁。

在家人的劝导下,林春泷来到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他从小喜欢机械,总爱拆装收音机等研究构造,在技校里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学习。从校集训班的第一名,到一路赛出广东,在国家集训队拔得头筹,林春泷靠着刻苦钻研,最终赢得了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金牌。

走下领奖台,林春泷来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开启新的人生阶段。“比赛时一点小误差不影响高分,但是生产中不行,一点误差这个活儿就废了。”在一线工作中,林春泷勤学苦练、进步神速。他记忆力惊人,只要扫两眼图纸就能记住尺寸形状,很快就能把精密复杂的零部件加工出来;他“刀工”了得,能把数控加工精度控制在误差0.01毫米之内;他勇于创新,年年超额完成加工任务,如今27岁的他已经是大国工匠鲁宏勋班组“航空鲁班”的副班长。

“产品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想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中国智造添砖加瓦。”在林春泷看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技校到燕园:学技能也能搞科研

从技师学院毕业,到入职北大工作,这是今年30岁的谢云超曾经不敢想象的事。

2012年,谢云超高考失利,他选择学习一技之长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当时,他得知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新开设了一个电子显微镜技术专业,专门面向科研单位培养电镜技能人才。“要学就学点特别的。”于是,他报名成为了电镜班第一届学生。

科研技能人才作为科研辅助人员,能够帮助科研领军人才和科研创新人才从繁琐的重复性实验中解脱出来,提高科研产出的效率和质量。经过三年不懈努力,谢云超不断夯实理论,学习制样、拆装维修,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进入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电镜平台工作,从事电镜操纵与维护、实验室管理等工作。

扎实的电镜操作基础,为谢云超在北大的工作开了好头,经过一段时间对新仪器设备、专业术语的熟悉,他很快就得心应手。去年,在美国一家公司举办的第二届电镜图片大赛中,谢云超和同事完成了以四膜虫样品、大鼠心肌细胞等为主题的两个作品,拿下大赛一等奖。从技校走进高校,谢云超发挥所长、完成蜕变。

成为高校科研人员的左膀右臂,对于谢云超而言是很荣耀的事:“往小来说,我只是完成一次科学实验,但长远一点来看,我帮助了科学家解决了他的一个科学问题,这让我充分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